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重难点

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评价

3.正确评价岳飞抗金的事迹

【学习过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

具体措施

行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问题思考

1材料宋朝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这原是因大权都集中于中央,以此防内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谓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无大权,而举动有多掣肘,欲图改革,其事就甚难了。

2思考据材料指出宋朝限制相权的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的影响。

4.提示

1举措:分散相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三司掌管财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三者各自独立。强化监察机关对相权的监督。

2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相权受到牵制,无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导致北宋政治衰弱。

地方: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易错提醒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

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加强中央集权应当适中。

5.影响

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消极: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6.归纳总结对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1特点: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影响:积极: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的和议

1背景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过程签订: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判断正误

宋辽以兄弟相称,宋夏以君臣相待,表明宋对夏保持军事优势。×

提示澶渊之盟达成后,宋辽以兄弟相称表明双方势均力敌;宋夏之间因历史传统,夏向宋称臣,但保持独立地位,宋夏之间的战争,宋屡战屡败,说明宋虽有政治优势但无军事优势。

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深化理解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2.宋夏的和议

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2内容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财政危机

1原因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4.判断正误

1北宋政府给辽、夏岁币岁赐,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北宋的做法是错误的。×

2宋代的财政危机根源于冗兵、冗官的出现。×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

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训练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措施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

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6.问题思考

1材料

 

2思考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提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深化理解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当时社会问题的主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四、南宋的偏安

1.宋金的和战

1背景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过程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偏安局面形成

1)背景: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

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3深化理解正确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议

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3.知识图示

 

【能力提升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应用在北宋、辽、西夏对峙图上填写政权和都城的名称。

提示A.北宋东京;B.辽上京;C.西夏兴庆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说: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应用这段材料印证了教材哪一观点?

提示材料支持了教材关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的论述;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应用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

提示态度: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应用2材料二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价的?你如何认识这一评价?

提示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岳飞赤诚爱国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针对练习 对岳飞《满江红》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靖康耻,尤未雪,所指史实为绍兴和议

B臣子恨,何时灭,体现了岳飞的忠君爱国思想

C怒发冲冠,是针对南宋政权对他的诬陷迫害

D收拾旧山河,是要收复被契丹族占领的国土

答案B

解析靖康耻指北宋靖康年间,金军入侵,北宋灭亡的耻辱,故A项错误;臣子恨,何时灭表达出岳飞为君分忧,忠于王事的忠君爱国思想,故B项正确;怒发冲冠指对金军入侵和未能收复故土的愤恨,故C项错误;收拾旧山河指收复被女真族占领的国土,故D项错误。

【教材疑难指导】

1.(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本题可以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可取。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2)不可取。北宋的这一做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

2.(P53)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提示这些措施,从影响看有利有弊,从长远看弊大于利。

利: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矫枉过正,过度的防弊之策导致国家规模狭小,气度不够广大;严密的法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加剧政治腐败;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财政困难,军事较弱,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基础演练随堂巩固】

1.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

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说明这一制度存在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考虑事情的弊端,故C项正确。

3.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宋初20万人,宋仁宗时140万人。这说明(  )

A.边患日益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

答案A

解析北宋军队数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边患的日益严重,为应付辽、夏的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二是统治者奉行养兵的政策,故选A

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故B项正确。

5.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  )

A.拥护变法的人 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C.反对变法的人 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

答案A

解析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材料是对王安石的诋毁,所以谗佞指的是围绕在王安石周围坚决拥护变法的人,故A项正确。

6.北宋将领李纲的《述怀》,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他要求统治者(  )

A.变法革新 B.励精图治

C.加强集权 D.驱逐鞑虏

答案B

解析诗的点睛之笔在尾句,圣哲从来只自强强调自强B项符合题意。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2.下图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葺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要求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员的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与儒学无关,故D项错误。

3.宋朝规定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有统兵权但无权调兵。这种设计表明(  )

A.将领职责明确 B.强化了专制集权

C.官僚机构重叠 D.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的制度设计,消除了统军将领调动军事力量的可能性,皇帝将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表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

题组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4.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过程中,经常以钱财换和平。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双方政治地位平等的是(  )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交子

答案A

解析岁币是北宋给辽朝的财物,反映出双方地位大体平等;岁赐是北宋给西夏的财物,其中的字,反映出北宋地位高于西夏;岁贡是南宋给金朝的财物,说明其地位低于金朝,排除BC项,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排除D项;选A

5.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造成财政状况恶化

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

D.消除周边政权威胁

答案B

解析从宋初到宋朝中期,禁军的数量增加了四倍,这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消耗了大量财政开支,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选B项。

6.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表明澶渊之盟维持了辽宋间的长期和平,故D项正确。

题组三王安石变法

7.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他意图解决(  )

A.边境危机 B.财政危机

C.政治危机 D.军事危机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中,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要点是解决财政问题,故选B项。

8.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用人不当

答案B

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

题组四南宋的偏安

9.岳飞在对金战斗中战绩卓著,但却被宋高宗和秦桧认为是心腹之患。造成岳飞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

A.鸟尽弓藏的卑劣心态 B.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C.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D.投降卖国的屈辱路线

答案C

解析宋朝鉴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弊端,采取措施大力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岳家军的卓越战功被宋高宗和秦桧看作是对赵宋王朝的威胁,正确答案是C项。

10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下列关于绍兴和议说法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南宋的统治区域 B.确保了双方的长久和平

C.厘清了双方的政治关系 D.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

答案D

解析绍兴和议规定,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的疆域进步缩小,故A项错误;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了几次战争,南宋的政治地位有所上升,故B项、C项错误;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增加了南宋人民的负担,故D项正确。

11.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

1005

1038

1044

1125

1127

1140

1141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

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议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两宋时期还存在几个少数民族政权,这表明各民族政权并立;从政权的更替和演变看可知几个政权力量消长的情况,故本题选D项。

12.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答案D

解析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

13.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460。宋朝皇祐前官额24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为1926。宋朝与唐朝相比(  )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宋朝与唐朝相比,官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官员定额渐趋不正常,故A项错误;官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反映出官僚机构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人数的增加与科举制完善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人数的增加与选官范围扩大的关系,故D项错误。

14.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答案:C

解析: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指中央与地方,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

15.南宋宁宗时屡降内批,强迫臣下执行,但谏诤者仍相继不断。游仲鸿上疏说:陛下……御批数出,不由中书(此指宰相机构)。……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由此可知(  )

A.当时君臣矛盾激烈 B.皇权专制加强

C.皇权受到制度制约 D.官僚挑战皇权

答案:C

解析:谏诤者仍相继不断……自古未有反映皇帝权力受到制度约束,故C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范仲淹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3)面对两宋之际夷狄骄盛,南宋君臣各自的态度如何?如何评价绍兴和议?

答案:(1)问题: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

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送给辽和西夏岁币”“岁赐

2)社会问题: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挽救措施:北宋中期发起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3)态度:宋高宗:苟且投降;岳飞:坚决抗金。

评价:主观上是签订屈辱性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使宋金之间保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