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知道植被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2.运用视频、图像,说明森林、草原和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植被与环境
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知识点二:森林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思考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思考2: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知识链接:
1.植被与植物有何区别?
植被是覆盖地表植物的总体。一棵树、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概念,而不是植被。
2.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
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等。
3.针叶林为何有针状叶?
跟气候有关,主要是为了减少植物体内的水汽蒸发,同时由于比阔叶林的接触面积小,所以更适合严寒气候生存。
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可以通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与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
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4.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生长发育在中等温度的条件下,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
三、启迪思维,突破重点
重点一:自然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图a),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25个最具生态价值的地方之一。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有近3000种植物,绝大多数从未在其他地方发现。其中有1000多种多肉植物(图b),这种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旱季依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近年,多肉植物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大量引进。
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
提示:受沿岸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旱季较长,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利于储水,以维持旱季的生长(多肉植物的耐旱习性适应当地旱季较长的环境);有短暂雨季,多肉植物在雨季吸收水分;区域内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差异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或:生长环境多样性/或:水热条件多样);该区域跨纬度较大,范围较广。
归纳拓展:
1.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光照 |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背阳坡分布喜阴植物。 |
热量 |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
水分 | (1)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 (2)影响植物形态 |
风 |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
热量和 水分 |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学以致用:
[2019·青岛市高一期中]下图示意在-200m~3800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高山植被带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可以推测该地可能位于(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2)森林植被带中的乔木有可能是( )
A.雨林
B.常绿林
C.阔叶林
D.针叶林
(3)海洋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第(1)题,该地高山植被带的基带是落叶林,对应的植被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地处温带,地带性乔木为落叶阔叶林。第(3)题,海洋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引起的,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C(2)C(3)C
重点二:世界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探究活动: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植被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植被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植被类型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2)图中各植被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图示植被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植被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
(4)没有画出的植被带是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植被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
(5)在影响植被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
提示:(1)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⑥;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④⑤
(4)温带荒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归纳拓展: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与植被的关系
气候类型 | 气候特点 | 典型植被 | 主要分布地区 |
热带雨 林气候 | 全年高 温多雨 | 热带雨林:树木常年花开果熟 |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 |
热带草 原气候 |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 热带草原:湿季一片葱绿,干季一片枯黄 |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
热带季 风气候 |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 热带季雨林:树林旱季有落叶现象 |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
热带沙 漠气候 | 终年炎热干燥 | 热带荒漠:耐旱植物,叶面呈鳞片状、刺状,以减少蒸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如仙人掌。 |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
亚热带季 风和季风 性湿润气候 |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树冠浑圆。 |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
地中海气候 |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 地中海沿岸 |
温带季 风气候 |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 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 森林、草原、荒漠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
温带海洋 性气候 | 全年温和湿润 | 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 西欧 |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降水少 | 松、杉类为主的针叶林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
方法技巧:
天然植被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学以致用:
如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据此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第(1)题,从横向上看,由热带荒漠到温带荒漠的变化,主要是受热量减少形成的,因此沿X方向热量减少。从纵向上看,由温带荒漠到温带草原的变化,主要体现了降水的增多,因此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和图示变化规律可知,甲应为热带草原,乙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1)D(2)A
四、达标测评
素养一:植被类型判读与影响因素分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019·广州市高一检测]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号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A.草原
B.苔原
C.针叶林
D.阔叶林
2.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为亚寒带针叶林。第2题,④为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影响,降水少;⑧为温带荒漠,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
答案:1.C;2.B
素养二:植物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综合思维)
[2019·山东济宁市高一期末]下面四幅照片是台湾四种原生树木的树叶照片,这四种树木的天然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据此完成3~4题。
3.能够指示台湾山地高寒环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导致台湾这四种树木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高度
B.坡度
C.纬度
D.雨量
解析:第3题,台湾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丁为针叶林,生长在高山上。第4题,台湾中部为高大的台湾山脉,地势起伏大,不同高度植被类型差异大,故选A。
答案:3.D;4.A
素养三:植物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综合思维)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盛。岛上几乎没有活火山,原始热带雨林葱郁茂盛,雨林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达三四十米,而望天树可高达七八十米,它们的树冠非常宽大。岛上雨林降雨异常丰沛,潮湿,土壤中的水分总是处于饱和或近饱和的状况。有些树木在进化过程中,树干的茎部如翅膀状向四周延伸,形成板状的根,称为“板根”(下图)。有些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板根现象”成为雨林中重要特征之一。
结合板状根的形态特点,分析热带雨林板状根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区域的板状根具有延伸到地表以上很高的位置,且比较宽的特点。主要与该地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从土壤来看。该地主要的营养成分主要集中在树木的枝干当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少,再加上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土壤贫瘠,因此树木从深层土壤中获取不了所需的充足养分,从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来看,由于该地降水较多,土壤中的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土壤中的空气较少,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而采取向地面发展;从热带雨林的植被特点来看,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植被的生长力旺盛,植被的枝干高大,需要强有力的根系来巩固,由于扎根较浅,所以宽大的板状根可以对树木起到支撑作用。
答案:该地区降水充沛,冲刷作用使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十分贫瘠;由于岛上几乎没有活火山,这里的土壤无法通过火山灰获得养分补充;而板状根延伸十多米宽能够高效吸收土壤中仅存的养分,巨大的侧翼板状根则对高大树干起支撑作用,由于热带雨林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水分总是处于饱和的状况,土壤中的空气缺乏,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而采取向地面发展。
素养三:行道树景观判读分析(地理实践力)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4月的江西九江市机动车道一侧景观照片。机动车道一侧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路边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里侧树木枝繁叶茂。(附:2019年2月该市月均温最高值低于多年平均值3℃,月均温最低值低于多年平均值1℃)。
(1)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
(2)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每年入冬,图中行道树干下方均涂上白色涂料(成分主要为生石灰),其作用有哪些?
答案:(1)常绿阔叶林。
(2)该非机动车道两侧树种耐寒程度不同。
(3)树干在冬季涂成白色石灰水,其主要作用是石灰水可以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细菌和虫害;树干刷成白色,可以反射阳光,使树木吸收热量,减缓树枝萌发,可以防冻害;使街道更加整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