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字号: 默认

《老王》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老王》一文人教版编在八年级第一学期,沪版教材编在高一第二学期。各地许多老师讲过《老王》公开课,有的讲得非常精彩。但听后也有一点遗憾:因为对文章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不到位,造成对文章的总体把握出现偏差。

  从思路看,这是一篇卒章显志的文章。大体而言,“我”对老王的情感经历了“同情”——“感激”——“尊重”——“愧怍”这样一个过程,最后落在“愧怍”上。“愧怍”是文章之“志”。对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认识到了,因为有一些老师讲课只讲到“同情”与“悲悯”。

  我以为,《老王》的主旨不在对老王的同情与悲悯,而在对老王的愧怍,并通过自己对老王态度的深刻反省,呼唤社会的共同反省。

  这样的理解,建立在对文章最后一句的关键之处“多吃多占”的理解之上。

  何为“多吃多占”?

  一是(不幸者)老王把“我”作为一个朋友送给“我”香油与鸡蛋时,我没有能真正从心底里把(不幸者)老王当作一个对等的朋友,感情上“多吃多占”。

  二是“我”有比(不幸者)老王优越得多的生活条件,从“单位占有程度”而言,“我”在物质上确实比(不幸者)老王享受了多得多的社会产品。

  三是知识分子对“知识优势”的深刻反省。

  德国空想社会者魏特林说:“凡是仗着自己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要求比别人多享受或少工作的人,他就是贵族。”这句话好像一下子难以理解,不能接受。其实,魏特林是站在人类知识共有的基础上才这样说的。你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是:你拥有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条件,比如你有更优越的条件去读书,去上更好的学校。你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知识和技能,它们更多来自人类几千年的共有积累,并非某一个人所有,比如文字。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文字带来的生存利益,但因种种原因不能上学的人成为了文盲,他们就会因此而不能获得他们应该获取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源。正是从这个角度看,魏特林的话有他很大的合理性。他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当的平等的,不应当再有“贵族”(等级社会的突出特征)。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多数本来就是因为条件的优越才拥有知识和技能,因此,更不能藉此而成为社会的高高在上者。

  杨绛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她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平民意识、平等观念和反省精神。(可以参照阅读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周国平先生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但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优越感。他们一边高喊平等、民主、自由,一边又情不自禁、以为理所当然地应获得比别人多的社会尊重,包括社会产品。这恰恰是与现代精神的主体相悖的。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在现代社会,就是理性、自由、公平等),批判与基本价值相悖的不合理现象,甚至为这些基本价值献身,推动这些基本价值的最终实现。从这个角度看,《老王》一文,最终是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反省,有着极强的人类关怀意识。

  很显然,有的版本最后一句“多吃多占”四字换成“幸运”二字,是不能突出文章的这种反省与呼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