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字号: 默认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李红梅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

三、整体把握

1、依次划出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写对她“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对她的烦琐的规矩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 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真正是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 “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的“新的敬意”才是真 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思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种先贬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作者感情变化:厌——烦——敬——恨——新的敬意——怀念、敬佩、感激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阿长的主要事件及性格特点?

全文共31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段),介绍“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名称的来历。

  第二层(第3-5段),写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唠叨),告“我”“顽皮”的状以及睡相不好的缺点;也是写“我”对长妈妈的“讨厌”和“憎恶”。

  第三层(第4-12段),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并教给我不少“道理”,这些虽然使我觉得“烦琐”和“麻烦”,但都出自她“极其郑重”的好心。

  第四层(第13-18段),写长妈妈对我讲“长毛”(包括“洪秀全军”连后来的一切土匪强盗)的故事;也是写“我”对长妈妈由产生“敬意”到“这种敬意”的“淡薄”和“消失”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21段):从远房叔祖周玉田先生那里知道绘图本《山海经》的神奇怪异,可是这部书找不着、买不到,成为“我”时时牵挂、“念念不忘”的心事。

  第二层(第22-26段),没想到“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的阿长,在过问了《山海经》后,竟“霹雳”似的给“我”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我佩服“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第三层(第27-29段),写我对这部书的喜爱情形及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不断“搜集绘图的书”——实际上这部《山海经》和其他书的绘图本,引发了童年鲁迅对文学、美术的兴趣,拓展了童年鲁迅的知识面和想象力,长妈妈功不可没。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3、重点研讨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阿长为什么也来问《山海经》?她懂得《山海经》吗?何以见得? 

  因为“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阿长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样的书,她给“我”买回《山海经》后,说成了“三哼经”。

  (2)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 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她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 

  不写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想象合理即可。提示 :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4、作者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 

  从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但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生厌的麻烦规矩,还谋害了“我”的隐鼠,所以难免让童年的作者憎恶和讨厌。这也是为后文的“扬”作铺垫。但当阿长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原本的喜爱和敬佩又增添了“新的敬意”,这几本书虽然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心爱的宝书”;所以,虽然长妈妈死去大约30年,“我”仍然真诚在为她祈祷。

5、小结:

  本文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四、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作者感情变化:厌——烦——敬——恨——新的敬意——怀念、敬佩、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