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生于1823年,卒于1915年,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也是著名的作家。他生活在法国一个极为贫穷的农民家里,从小就极为迷恋花、草、虫、鸟。从学校毕业以后,他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师生涯,在教书的同时,他自学,立志要为虫子来书写历史。他用漫长的一生,坚持作动植物方面的观察、记录。在31岁时,法布尔以两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第十卷问世,一共是十卷。
《昆虫记》不仅仅是局限于真实地去再现记录昆虫的这种生活,而是以人性的角度去看昆虫。渗透着人文的情怀,并以昆虫的世界去反映现实社会。因而这部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也充满着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1、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文章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及其习性。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蝉的一声哀叫中引出蝈蝈,作者极具匠心的思路。
第二部分(3—11段)写蝈蝈的叫声和习性。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3段)写蝈蝈的叫声。(4—11段)写蝈蝈的习性,主要是写它的食物习性。
2、具体分析课文
(1)本文为什么以法国国庆开篇,这与本文内容有何联系?
一闹一静两种气氛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先从哪个方面介绍了蝈蝈?
本应在夜间休息的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先从蝈蝈的歌声写起。
(3)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4)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通过细致的观察。
(5)8-10段对说明蝈蝈有什么作用?
对蝈蝈的食性的补充说明。
(6)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7)本文在说明蝈蝈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举例子。
(8)本文在说明蝈蝈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逻辑顺序:叫声——外形——食性——共居
3、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
(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即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地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很传神。
(3)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吃甜食”,“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的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