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洋和大洲
1、世界海陆分布

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⑵海陆分布不均: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
⑶无论如何划分地球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④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⑤水半球和陆半球
水半球指海洋最多、陆地最少的半个地球。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在水半球内,海洋占90.5%(相当于全球海洋的63.9%);陆地占9.5%,主要包括南极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及南美洲的南端。
陆半球指陆地最多、海洋最少的半个地球。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尔河河口附近。陆半球的陆地主要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占全球陆地面积的81%。但是在陆半球内,海洋面积(占52.7%)仍然大于陆地面积(占47.3%)。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基本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是最小的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格陵兰岛(丹麦)。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大洲: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人们把全球的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海:大洋的边缘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⑵七大洲
①东半球的大洲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②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③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
④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⑤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和欧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⑥七大洲的面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⑦七大洲的名称来历: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古代地中海周围的人,以航海和经商闻名。由于航海定方位的需要,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大陆称为“亚苏”(Asu),意为“东方”或“东方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西的大陆称为“欧罗巴”(Ere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分别演化成英文Asia(亚细亚洲)、Europe(欧罗巴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是希腊文,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3/4的地区位于热带,受到太阳的光热较多,气候炎热;另一种说法是,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来源于古代北非的迦太基语Afarik,意为“迦太基以南的地方”。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据说来源于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公元1507年,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其为亚美利加洲。公元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人们就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划分出自然地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大洋洲直到19世纪初才被欧洲人初步探测清楚。在这以前,人们只模糊地认为南太平洋该有大片陆地,随意在地图上注明“澳大利亚”字样,它的拉丁语原意就是“南方的陆地”。1812年前后,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正式命名澳大利亚大陆和周围太平洋上岛屿为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中的陆地”。
在19世纪初的地理教科书中,坚持说地球上只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而没有南极洲。1816~1821年,俄国探险船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了新陆地,断定地球的南端并不是海洋。此后,探险成果渐多,南大陆的轮廓明朗化,人们就将这块位于地球南端的南极陆地取名为南极洲。南极洲因发现最晚,故又称第七大陆。
⑶四大洋
①四大洋的分界线
太平洋与北冰洋: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
太平洋与印度洋: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陆。
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16′线为界。
大西洋与北冰洋: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一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
大西洋与印度洋:自通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至南极大陆。
②四大洋概况
太平洋1796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南美洲,18个中国,占地球表面积35.2%,超过1/3,平均水深4028米,海水体积72370万立方公里。太平洋占世界海洋面积的49.8%几乎一半。东西最宽19900公里,南北最宽15900公里。北有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东有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巽它海峡和龙目海峡,东南印度洋海丘,托莱斯海峡,帝汶海等沟通印度洋。太平洋中较大的岛屿有2600余个,简单概括为一弧三群:一弧,分布在太平洋北部,西部,西南部各边缘海外侧的弧形列岛,包括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诸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诸岛。这些岛屿距离大陆近,面积大,多港湾,补给能力强,军事利用价值大。三群:分布在太平洋中部的三大群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里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岛群包括所罗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密克罗尼西亚为微型岛群,有加罗林、马里亚纳、吉尔伯特群岛;玻利尼西亚岛群包括夏威夷、中途岛、社会群岛等。象巴拿马海盆的科隆群岛、夏威夷群岛、关岛、中途岛、琉球群岛正对着上海、冲绳群岛等,我们必须给予关注。这些群岛的地理位置对于我们国家环顾全球具有重要意义。
大西洋9337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5742公里,东西宽约6852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6%,平均水深3627米,海水体积3377万立方公里。相当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四洲面积的总和。大西洋中群岛不少,象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佛德角群岛,马德拉群岛,古巴,海地等,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印度洋7492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面积20%,平均水深3897米,海水体积29195万立方公里。印度洋在世界海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控制了印度洋,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钥匙。印度洋进出太平洋,大西洋非常方便,是世界四大洋的枢纽,波斯湾更是世界经济的石油命脉。
北冰洋1310万平方公里面积最小。比南极洲1400万平方公里小1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最宽约4233公里,最窄处1900公里。北冰洋虽小,然而北冰洋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从北冰洋出发,到达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最短。国家海军战略潜艇在北冰洋的存在不但因为北冰洋冰面的存在便于隐蔽,而且因为距离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距离最短而便于进攻。北冰洋平均水深1296米,海水体积1698万立方公里。
③四大洋的命名
太平洋的名称由来是:1520年,航海家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南美洲南端的一个海峡(后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通过曲折的航道和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逢天气晴朗。此后在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的航行中,一直风平浪静,于是,麦哲伦就把他渡过的这个水域叫做“太平洋”。这个名字起得吉利,竟被全世界承认了。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
大西洋的“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图集正式将其命名为“印度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封。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正式命名为“北冰洋”。
(二)海陆变迁
1、“沧海桑田”的含义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图2.10~2.12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大家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图2.10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图2.11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图2.12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教材之所以举荷兰为例,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并且全国1/4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固定论与活动论

(2)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很早就注意到,在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是否有可能它们原先就是合在一起的呢?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存在一个联合古陆。这个古陆在2亿年前开始分裂,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每块大陆朝着它现在的位置漂移,直至形成现在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研究了地形、化石以及数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收集了大量证据:
①地形证据。当魏格纳在地图上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到一起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接起来;而在北美可以找到与位于欧洲的煤层对应的煤田;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魏格纳认为这些事实是大陆漂移说的有力证据。

②化石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魏格纳还利用化石来证明他的观点。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飘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洋过海。魏格纳由此推断,这些大陆在当时曾是一个整体。

③气候证据。魏格纳还运用气候变化的证据来证明他的理论。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魏格纳认为,3亿年前,这些植物生活的地方肯定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湿润。地质学家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这些冰川擦痕表明,南非当时曾被大陆冰川覆盖,厚厚的冰层覆盖了几千平方千米。但是现在的非洲大陆气候炎热,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魏格纳由此得出结论,在泛古陆存在时期,非洲大陆靠近南极。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各纬度的气候特征是不变的,然而大陆的位置却在不断改变。当大陆漂向赤道时,它的气候就变暖;漂向极地时,它的气候就变冷。而大陆在漂移时,把在原来位置上形成的化石和岩石一起带走了。这些线索足以证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发现了陆地板块移动的事实,开创了人们从全球视角研究地壳运动的先河。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移动的原因是天体的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但是遭到了很多地质学家的质疑和反对。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规模海底调查的进行,积累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地貌资料。科学家们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理论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2、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
关于板块的驱动力问题,有人认为是地幔对流,也有人认为是地幔中的“热点”和“热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推挤板块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曲。
4、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如日本、台湾多地震,主要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地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5、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现象举例
(1)红海的不断扩张: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的张裂。

(2)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不断挤压。

(3)地中海在不断的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不断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