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

字号: 默认

主讲: 语文优秀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快速浏览,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弄清小说的情节。细细品读,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覆盖(fù gài):①遮盖,掩盖。②指空中某点发出的电波笼罩下方一定范围的地面。③指地面生长的成片植物。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ó):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孤零零(gū líng):孤单;孤独,无依无靠。

  吟唱(yín chàng):吟咏歌唱。

  点缀(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闲暇(xián xiá):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压抑(yā yì):情绪、感情低落。

  迟钝(chí dùn):思想、感官、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心有灵(xī):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不而至(qī):没有约定而意外地到来。期,约定时日。

2、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1999年发表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2015年8月23日,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3、关于文题、背景

  “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题目就设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带上她的眼睛”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刘慈欣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系,后于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长期关注科幻并尝试写作,他的风格多次变换,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渐定型,并开始赢得读者的喝彩。1999年发表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同年这部作品获得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文中的“眼睛”是一副戴者听看到的一切图像均可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而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的传感眼镜。这个20世纪的幻想,已经被2l世纪的人类实现。但离能够感同身受,我们的科技还有一定距离。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有软科幻与硬科幻之分。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

4、文章结构

  文章空行分层,已分为四部分。请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部分: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第三部分: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部分: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5、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2)“我”带上这双眼睛去旅行,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明确:“我”去了草原,去看了小花,在小溪里洗手,感受草原的风;晚上又去看了月亮。“我”在感受到自由惬意的同时,对小姑娘更加疑惑,也好奇了。

  (3)旅行结束后“我”又做了什么?这双眼睛的主人到底是谁?她现在在哪?

  明确:回到工作中后,“我”对这双眼睛的主人仍是念念不忘,于是,就去设法揭开谜底。这双眼睛的主人是在航行中失事的地航飞船唯一幸存的年轻女领航员。她现在在地心深处,她将一个人在那个狭小的封闭的控制舱中度过漫漫余生。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表达了“我”对那些为了科学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的无比崇敬之情,和对小姑娘为科学探索献身精神的赞颂。

6、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印象: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2)“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眼睛的主人生存的环境极其险恶。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我”带着去?

  明确:是一副传感眼镜。“我”戴上它时,所看到的一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

  (2)“我对眼前的景色大发感叹,但从她的眼睛中,我听到了一阵轻轻的抽泣声。”我为什么大发感叹?她为什么抽泣?

  明确:我大发感叹是因为景色开阔,沙漠已变成了草原。她抽泣是因为她被封闭在地心,常梦到草原,此刻回到梦里来了。

  (3)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我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她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寻常。而她对草原的一切景致都感到惊喜,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棵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种子”指什么?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本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落日六号”与“她”的信息?

  明确:关于“落日六号”的信息:“落日六号”是“落日工程”的第六艘探地飞船,因为出事而被陷地心。

  关于“她”的信息: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由于“落日六号”失事,被困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里,她只能通过传感眼镜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在三个月前就中断了。她将在控制舱里度过余生,但依然在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四)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原作品中写道:“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看到停泊在地球中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可以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可以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从而产生“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想法。

7、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我”能感受到眼睛的主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吗?“我”最初认为她在哪儿?其实她在哪儿?

  明确:这个地方会失重,很封闭、很热。

  由于她穿着肥大的太空服,再加上失重、封闭,所以“我”最初认为她坐着太空飞船在宇宙中遨游。

  其实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地心深处失事的地航飞船里,她将在那里度过她的漫漫余生。

  (2)如何理解“我”精神上的变化?

  明确:“我”由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到楼房密集的城市,满眼都是灰色的,由心情放松转而到忙碌的工作中,所以精神上发生了些变化。

  (3)从倒数第三段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明确:可以看出小姑娘坚强的性格特点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品质。

  (4)小说中仅出现两次的主任,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仅仅出现两次的主任,也有着值得一说的地方。他对小说的作用更多的表现在结构上。他是给“我”“她”的眼睛的人。关于“她”的身份,主任并未多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而小说中他“眼睛还看着屏幕”,预料到“我”已经得知真相后所说的话,都推动着故事的进展。同时也让“我”看到一个话语不多、沉着镇定,但关心下属、富有同情心与爱心的人物形象。

8、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讲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在地心的小姑娘的眼睛旅行的故事,先是因游览广阔草原而心境开阔,而后因小姑娘的善感而有不情愿或感动等不同情绪,最后却是得知真相后躲不开的沉重。呼唤人们关注生活,时刻让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珍视生命,珍爱所拥有的一切。

 

  结构图示:

  

9、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在于“我”的疑问得不到解答而始终萦绕脑际,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她”对外界敏锐细腻的观察、对自然深沉热烈的痴爱,“我”得知真相的无能为力,“她”于孤单封闭中接受现实、继续工作的抉择。这样的情节发展,想象奇特,读来引人人胜。

  (2)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

  这篇小说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文中的“落日六号”就是作者的想象,但又无处不展示科学依据。它是基于人类社会或宇宙的一种设想,再以现有科技为基础的创造,具有独特的科学预见性。在对‘落日六号”的细致刻画中,以地质科学(地幔、地核等)与航天技术(飞船、中子材料与中微子通信系统等)为依托,通过专业术语与精确数字对其探索、失事经过进行了客观、清晰、周密(“落日六号”如何潜入地底,怎样运作,如何失事,现处状态等)的描绘,展示出一种悲壮的宏伟大气,表现出科学的内涵。

三、难点知识剖析

  阅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悟。

  感悟①: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不要失去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力。在工作学习之余,亲近大自然,发现并珍爱身边的一切美好,让温情永驻心间。

  感悟②: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相对于那些无法接触光明的人,我们没有理由说这个世界是灰色的,让我们带上他们的“眼睛”,去发现那些如花般美好、绚烂的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