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字号: 默认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识记重点生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人物刻画方法。

  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学会反思,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rùn):修改润色。

(zhuó):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如(pì):比如。

累赘(léi zhuì):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tà):做事拖拉,不爽利。

帖(tuǒ):妥当合适。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躬行(gōng xíng)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语出《论语·述而》。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下问(chǐ):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自顾不(xiá):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 pèi):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2、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关于文题、背景

  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体裁,交代了集中刻画的人物。叶圣陶,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二三事”表明所记叙的不止一件事。本文借助典型事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高尚的品格,也阐扬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

4、文章结构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写叶圣陶先生离世,“我”心里罩上了双层悲哀。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我们拿笔写作的人要常想想叶先生的写作主张。

  总结:本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进行记叙,凸显人物的精神面貌。

5、理解内容,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明确:待人厚  第3自然段:修改文章  第4自然段: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6、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A.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明确: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B.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C.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明确: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7、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1)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 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如第8段:“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文中举了叶圣陶先生针对“‘做’和‘作’分工不明”的现实情况采取的措施这一小事,事情看似很小,实则是用语方面是否严谨的问题,所谓“学问无小事”,这件事很好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由此可见,作者的评价是建立在具体事例之上的,这便使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3)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明确:这种“写话”的主张,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要求,即简明如话。也就是说,一篇佳文应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本文堪称是实践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雅致。如:“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8、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生平典型事迹的叙述,歌颂了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严。启示我们应以叶先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行为榜样,反思自己,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甚至指责,加强道德修养。

  结构图示:

   

9、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展示人物全貌。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第3段写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第4、5段中写到的“我”与叶圣陶先生的日常交往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却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过人品行。还有6、7、8段中的典型事例,也都是小事,但却很好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行。文章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以小见大地展示了人物的全貌,表现了文章主题。

  (2)叙述平实,语言朴素而又雅致。

  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用语言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雅致。如:“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从文中事例的叙述和对叶圣陶先生的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出,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请联系实际,从历史或现实等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①:认同。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答案的。作者认为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我们在写文章时,应尽量做到简明如话。

  探究②:认同。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写文章时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决反对这种文风。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坚决抵制晦涩难懂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