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字号: 默认

《台阶》中的隐形翅膀

——谈《台阶》中的对比

  读过《台阶》一文,你会被文中父亲的形象深深感动,你会赞美他,你会同情他,你会为他心酸难过。掩卷而思,文章为什么会这样打动你,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效果?细读之后,我终于在字里行间发现了文中的技巧——对比。正因为课文中大量对比手法的使用,才使得文章有如此令人震撼,让读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奇妙效果。以下是课文中的几处对比。

  新旧台阶的对比,突出了生活的艰难。

  旧台阶: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新旧台阶的对比突出了新台阶的精致,高大,是原来台阶的三倍,全部用水泥抹的面, 面抹得很光。同时也表现出旧台阶的粗燥,低矮。原来的台阶只能做为新台阶的基石。台阶上的小水坑,直接写出了台阶使用时间之长。可见原来台阶的矮小简陋。

  新旧台阶的对比,让我们可以想象出我家原来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文章没有说,但是却给我们以想像。台阶都是这样简低矮,与之相匹配的房屋也一定是低矮的,否则不能与之相匹配。古语说:富润屋,德润身。没有钱,房子自然就不会盖的很好,房子的好坏同时也是经济地位的体现,这从侧面写出我家房屋的情况,也写出当时生活的艰难困苦。

  父亲身体状况的前后对比,突出了父亲劳作之艰苦,劳作时间之漫长。

  年轻时:父亲年轻时能背三百多斤的石板。“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见父亲是多么地身强力壮。

  造房以后:“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这是父亲的时间表。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是父亲的工作表。

  从这个时间表和工作表上我们看到了父亲的辛苦劳作。正是这样艰苦的劳动,使一个年轻时能背起三百斤重青石板,而且连背三趟也不觉得累的父亲,在20来年的时间内竟然连水都挑不动了,身体衰弱的程度是如此之快,让我们感到了父亲为了建造房子而付出了超常的艰苦劳动,迅速地耗费了掉了父亲的强壮的体力,这突出了父亲劳作之艰苦,劳作强度之大。看到如此衰老的父亲,不能不令人心酸。

  建房前后父亲的神态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失落。

  造房前:“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造房后“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写出了父亲对台阶的珍视与不适应。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建房前写出了父亲专注的神情和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正是他坚定信念的表现。因为父亲有改变我家地位的坚强信念。正是这一信念,一直只支撑着父亲,支撑父亲去完成那伟大的目标——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提高我家的地位。

  但是房子建在好以后,在我们的想象中,父亲应该是兴高采烈,但是文章的结尾却出人意料,父亲是极度的失落。竟然从最高一级台阶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父亲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这不能不让人们觉得悲哀与沉重。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父亲老了。”这是作者最后的解释。但是我觉得父亲不仅仅是老了,而是父亲失去了信念,父亲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他依托让他可以支撑的信念。失去信念的人竟然会如此可怕,会衰弱到像一个无助的婴儿。

  正是课文中的这些对比,作者举重若轻地把一个沉重的思考展现在我们面前: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但是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作者提出了一个不能不让人思考的问题:在人们都关心农民的经济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