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 君
(导入语)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知识概述
熟读课文,学习掌握并能熟记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轻捷jié:轻快,敏捷。
调羹tiáo gēng:羹匙。
展然zhǎn:(心绪)舒展的样子。
深恶痛绝wù: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校样jiào yàng: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
揩kāi :擦、抹。
阖hé:闭合。
抹杀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疙瘩gē da: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然,对。
2、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4、文章结构,概括内容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一共回忆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14个小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将每个片段的事件概括出来。
片段一(1):先生明朗的笑声。
片段二(2):先生轻捷的脚步。
片段三(3—13):“我”到先生家中做客的情形。
片段四(14—17):先生开玩笑。
片段五(18—23):受先生影响,“我”也感染快乐。
片段六(24—26):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片段七(27—30):先生随意使用校样纸。
片段八(31—34):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先生的生活。
片段九(35—40):先生看电影。
片段十(41—42):先生的休息。
片段十一(43—54):写先生的三件小事。接待客人,勤奋工作,家人不打扰。
片段十二(55—60):先生吃鱼丸。
片段十三(61—63):先生包书整整齐齐。
片段十四(64—67):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2)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参考: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 “休息”“陪伴客人”,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休闲娱乐:“看电影”“开玩笑”,幽默和气、童心未泯。
日常琐事:“吃鱼丸”“包书”,严谨认真。
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工作习惯,休闲娱乐,日常琐事等多个生活场景,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但是本文看似杂乱,却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5、理解内容,感悟形象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众多琐碎的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不是十分困难的。有个别地方比较困难,可以允许存疑,留待后面的深入探究。对个别地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解说,不要让学生把太多时间浪费在非重点的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提供参考: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先生“举着象牙烟嘴”沉思,犹如一幅剪影,写出了先生沉思时的安详之态;写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跟先生坚毅、倔强的“硬骨头”的性格相吻合;写再次出现“明朗的笑声”,表现了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写先生胃不好,但还是对“我”做的韭菜合子吃得开心,表现了他对小辈的体恤。
4)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的玩笑,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幽默。
5)我说:“天晴了,太阳出来啦。”一语双关,暗含了作者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之情。而“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表明他们懂得“我”的意思,他们的乐观快乐感染着“我”。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体现了先生对青年人的爱和他和蔼可亲的性格。
7)写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可见他不以名人自居,谦逊,淡薄名利的性格。
8)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先生生活的忙碌和家庭的和睦温馨。
9)写先生看电影时给兄弟让车和招呼海婴落座,表现了他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10)先生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11)写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专心陪客人,后半夜工作,家人为了让他休息好,不打扰他。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爱戴之情。
12)吃鱼丸(详写):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严谨,深入实际的品质。
13)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可见先生哪怕是小事,也十分认真细致。
14)先生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更要“多做”“赶快做”,写出了先生生前的紧迫感,表现了他不惧死亡的大无畏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小结: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日常小事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
6、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结构图示:
7、艺术特色
(1)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人物性格特征更鲜明。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顽皮、聪慧,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的勤劳和忙碌,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表现先生辛苦、可亲、温暖的一面。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一般会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可以从学生阅读的直接感受出发,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二)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不背离。长期以来,鲁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被定格为“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包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们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只把鲁迅当做“民族魂”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误解鲁迅、不喜欢鲁迅的作品,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缺点和弱点,都不会有损他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他更可信、可亲、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