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字号: 默认

主讲: 语文高级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基础知识掌握

慷慨kāngkǎi:大方,不吝惜。

坍tā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废墟xū: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难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流淌tǎng:液体流动。

琢zuó磨:思索、考虑。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酬chóu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zhuàn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ráo:物产多,财富多。

2、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3、关于文题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贝克用了5年时间,将2万张图片制作成一部30分钟的动画片《种树的牧羊人》。最卓越之处,在于它感动了观众,让人们从意念到身体力行,至少孩子们在看了这部影片后,实实在在地走出家门去种树了。仅一年时间,就使内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株树。

  牧羊人即放羊的人。题目既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牧羊人本该以牧羊为业,为什么要植树呢?

4、文章结构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2—20):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重点写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2—12)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主要叙述牧羊人选橡子、种橡树的经过。这是第一次见牧羊人的情景。

  第二层(13—17)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主要描写了荒凉高原变沃土的惊人变化。这是第二次见牧羊人的情景。

  第三层(18—20)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这是第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

  第三部分(21):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总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5、理解内容,分析形象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分析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6、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描述在荒芜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同原,一位牧羊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旁鹜地种树,使一片荒地蔚然成林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构图示:

   

7、艺术特色

  (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表示时间的语句如“那是在1913年”“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等,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读者清晰、完整的阅读体验。

  (2)细节描写,形象鲜明。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植树的牧羊人感动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普罗旺斯爷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这个人物的感人之处。

  探究①:我感动于他的爱心和毅力。三十多年来,他独自一人用双手和心灵创造了这片森林,池一个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干旱的天气、野鼠的啃食、羊群的破坏,甚至战争的影响。但是他毫不理会各种干扰,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他的勤劳和付出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

  探究②:我感动是因为他的无私和慷慨。他做的这一切既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他只是想改善这片因水土流失而荒芜的高地,只是想“没有讨,就不会有生命”“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不管地是谁的。渐渐地,这片光秃秃的高地有了成片的树林,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探究③:我感动于他的乐观。在失去了所有亲人以后,他并没有变得消沉,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使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十年活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