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主讲: 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火之光,电之光,能够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够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确立了全世界的十大思想家。这些人之中包括牛顿、哥白尼等等。排在第一位的是谁呢?他就是我国的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思想的深髓。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孔子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同时他学无常师,晚年致力于教育,开坛讲学相传孔子有门人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可以说是孔子首创了私人的讲学之风。孔子的这种学说成为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注意这个读音,论lún,不能读成论lùn。论的意思是编篡。《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一共是二十篇,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分析课文,合理分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平?”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内容解读: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引申为“实习”“练习” “温习”“复习”。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参考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内容解读:《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却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再传弟子中有的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皆有“多”义,不是确数。朱熹认为,这句话重在讲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在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内容解读:现在常有“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说法,出处就是这一章。本章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这里的“知天命”不能等同于“宿命论”,应该理解为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自然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是指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内容解读: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内容解读: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是基础。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内容解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贯穿于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中。孔子对其品德修养尤其赞赏有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这一章回环曲折,一唱三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读起来情真意切。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内容解读: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在这里没有说明“知”“好”“乐”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泛指,包括一切学问、技艺等。我们现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

  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内容解读:这一章讲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与前边对颜回的赞美是一致的。在孔子看来,有理想、有道德的君子,不会每天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亦可以让他们乐在其中了。而且他特别鄙夷不义之财,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内容解读: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借鉴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警醒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参考译文: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内容解读:这一章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内容解读:这一章是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夺”,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内容解读:这一章讲“仁”,是从学习方法上讲的。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也有人认为“笃”是“牢固”,“志”即“识”,“记住”;“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广博地学习并且牢固地记住,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所选十二章,主要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3、4、5、7、9、12章;②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2、6、8、9、10、11章。

 

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