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卷
20分
一、选择题
1.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
2.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置的通判,其主要职责是( )
A.征收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
D.负责监督知州
3.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而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4.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
5.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6.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有误的是( )
A.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签订的和平协议
B.这个条约既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但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边境的相对稳定
C.它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它的签订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7.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被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林则徐
D.岳飞
8.“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9.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人物,请你分析它们的名字中“靖”“康”与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B卷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材料二 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哉!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
——《新唐书·吐蕃传笺证页》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第486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文皇”是谁?他获得“天可汗”尊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惟亲好之是崇”的“和好”在唐朝时期最早的举动是哪一件事?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甥舅”的“甥”最早指的是谁?
(4)材料三中的“大宋皇帝”是谁?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夏”是从哪些方面向中原王朝学习的?
(6)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OK,你本部分基础扎实,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若想稳住,勤练多思。别骄傲!
你本部分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要再上一个档次,需在高、难度题上下工夫。再细心点,再加把劲!
本部分知识你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在多练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要仔细,继续努力!
你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请多用心,加强理解和识记。别灰心,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