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孔乙己》《蒲柳人家》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要讲的内容是《孔乙己》和《蒲柳人家》。《孔乙己》在短短的两千多字的篇幅中,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贯穿了鲁迅小说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孔乙己画像              刘绍棠照片

  学习这两篇课文,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要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孔乙己

1、文章结构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开端)

  第二部分(4—8):写孔乙己的生活片断。(发展)

  第三部分(9—11):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高潮)

  第四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结构图示:

孔乙己

 

2、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拆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3、艺术特色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对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二)蒲柳人家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刻画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的女中豪杰形象。

  第二部分(15—35):写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以及他爱说点大话、爱讲排场等弱点。

  结构图示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生动的肖像、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鲜明形象,歌颂了他们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等美好的品质。

3、艺术特色

  (1)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对这种人物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其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小说情节的设置,还是通过语言、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都继承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传统小说民族样式。

  (2)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押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如用“热得像天上下火”写天气炎热,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都非常生动传神。文中大量生动的比喻,都源自作品表达的内容;大量整齐的短句,读来干脆利落。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三、难点知识剖析

1、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生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说来,第一,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的对象。第二,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但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第三,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第四,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使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4、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

5、这篇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6、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被大家伙称作“一丈青大娘”?貌似关公关老爷的“爷爷”怎么又被大家伙取了个“何大学问”的绰号?

  何满子的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和《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相似;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性。这位老爷子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羽关云长: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同时,他又善于讲故事,想像力又极为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还爱穿个长衫,说话还故意咬文嚼字,因此才得了个“何大学问”的绰号。

7、“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奶奶对何满子到底是爱还是恨?

  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爱孙之情就在这种反常的言行中显示得淋漓尽致。“咬牙切齿地骂”、“梆他”、“不给他饭吃”都只能停留在威吓之下,真的要奶奶出手是万万舍不得的,所有的举动都是真正出自于爱,正是这种“恨”更能显现出祖辈对孙的爱。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