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课件下载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课标要求

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二、复习要点阐述

(一)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水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水生动物通过漂浮、游泳等形式运动。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网,当水由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鱼的体型、体色、体表、鳔等也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陆地生活环境比水域生活环境要复杂。陆地气候相对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他们通过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来觅食或逃避敌害;陆地生活的动物体内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反应。

3、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绝大多数鸟适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衍后代。鸟的身体呈流线形,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体表覆盖着羽毛,前肢变成了翼,上面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翅膀呈扇形;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

4、昆虫适于陆地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1)外骨骼:能进行陆地飞行生活的昆虫,如蝗虫,体表覆有坚韧的外壳,即外骨骼,可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的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2)运动器官——翅和足: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着生着三对足,一般生有两对翅。足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有的最后一对足特别发达,还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如蝗虫。长有翅的昆虫一般翅能展开扇动空气,适于飞翔,如蝴蝶、蝗虫等。

  (3)感觉器官: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是触觉和嗅觉器官;有一对复眼,是视觉器官。有的昆虫还具有仅能感光,不能辨认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单眼及具触觉和味觉作用的触须,如蝗虫,这都与昆虫的陆地飞行生活相适应。

(二)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骼(骨和骨连结)、骨骼肌组成。

  (1)家兔的骨骼:由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组成,中轴骨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如下图)

  (2)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如下图)。关节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

  ①关节面:两个相邻骨的接触面,凸起面叫关节头,凹进的一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③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群(屈伸肌群)舒缩协作一一准确完成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运动能力发达,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动物的行为及其对生存的意义

1、动物行为的类型: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行为。

  ②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又称后天行为。

2、研究一种动物行为

  ①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先天性行为

  莱青虫喜欢把十字花科植物作为食物,是因为这类植物具有特定的“芥籽油”气味,菜青虫喜欢这种“芥籽油”气味,所以喜欢取食白菜、卷心菜、小白菜、萝卜、油菜等植物的叶片。是一种先天行为。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菜粉蝶(成虫)对“芥籽油”有正趋化性,喜欢产卵于十字花科植物上。

  阻止雌雄菜粉蝶交配的方法:释放“芥籽油”气味,进行化学方法诱捕;释放性外激素进行诱杀。

  ②动物的绕道取食——学习行为

  “尝试与错误”,是低等动物解决“绕道问题”的途径,蚯蚓走迷宫的实验中,蚯蚓大约经过200多次失败“遭电击”后,“才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绕道问题”:指用阻隔(如用玻璃)或其它方法,使动物直接看到或嗅到食物。但是它只能绕道,先远离食物,才能绕回到食物处得到食物的一类问题。解决绕道问题是动物的“顿悟”,即一下子明白了阻隔的存在与解决的办法。

  黑猩猩摘取食物:黑猩猩摘取挂在天花板上的香蕉时,搬去箱子垫高支撑身体,或用,竹竿击落香蕉,是学习过程中最复杂的“推理”过程。包括弄清什么问题,思考并解答它,找出解决的办法三个步骤。到了人类“推理”行为真正发达起来。

3、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

  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社会行为的意义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均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野牛、羚牛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的保证物种的繁衍。

  (3)蚂蚁的通讯

  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的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可设计实验探究之。没有信息的交流,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而言,孤立的个体取食和抵御敌害均很困难,不同性别的交配繁殖也将收到影响。

  (4)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及方式

  动物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需要,动物之间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信息交流在保证动物个体和整个种群生存繁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动物在自然中的作用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单位。生物的部分包括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寄生菌类)、分解者(细菌、真菌、霉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以及一些小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形成的能量传递关系;许多食物链相互交织成复杂的网状,叫食物网。若随意杀灭某种动物,会造成整个食物链的破坏,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平衡失调,导致生态灾难。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生态平衡角度讲,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水、氮的循环起到很重要作用。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遗体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含氮无机盐等也可被重新利用。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动物在取食花粉、花蜜,或取食果实种子时,而无意起到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作用。

  ①靠动物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它有一系列吸引媒介动物的特点(花冠大而鲜艳、有芳香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媒介动物多为媒介昆虫,如蜂、蝶、蛾等。

  ②某些植物的果实上带有小刺,适于钩挂在动物和人体上,如苍耳、鬼针草、虎尾草的种子等,可以靠动物帮助传播种子。当然种子的传播还可以靠风力(柳絮、葡公英)、靠水(椰子)等多种方式,这是植物长期进化对环境的适应。

三、要点复习的策略及技巧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复习时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典例剖析

例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骨骼功能的是( )

A.支持功能           B.运动功能

C.保护功能           D.收缩功能

解析:

  骨骼是由多块骨通过不同的方式连结成的,其中主要的连结方式是关节。骨在骨骼肌的牵引下能绕着关节运动,具运动的功能。骨骼还起着保持体形,支持体重的功能。骨骼围成了颅腔、体腔,能保护身体内部的器官。骨骼不具收缩功能,收缩是肌肉所具有的功能。解题前要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有充分的理解。此题关于骨骼的功能在教材中虽没有明确归纳,但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实际想一想,结合有关骨骼肌特性知识的学习,也不难选择。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归纳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学习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答案:D

例2、如果身体的多组肌肉(主要指下肢的屈肌群和伸肌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共同的收缩状态,那么这时身体可能的姿势是( )

A.卧躺            B.跪步

C.直立            D.行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肌肉的收缩性和多组肌群的协作性的理解。当下肢的屈肌群和伸肌群维持共同收缩状态时,只能是直立状态。在卧躺姿势时,下肢肌肉放松为舒张状态。在跪步和行走时,不可能同时出现屈肌群和伸肌群的收缩状态。本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自己试着做一下相应的动作,并同时体会相应的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状态。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协作性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其他情况也有可能屈肌群和伸肌群处于同一状态,如上肢自然下垂时,屈肌群和伸肌群都处于舒张状态。解题时,特别是有关高等动物的运动和生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拿自己做“模特”进行现场“实验”,然后从中获取信息达到解题的目的。

答案:C

例3、凡是在争斗中经常获胜的雄狮,其颈部鬃毛呈现棕黑色,而一般的雄狮鬃毛为黄褐色。科学家为了解鬃毛颜色对狮群的意义,制作了一只仿真的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和实验法结合使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

  本题要求同学们能区分这研究动物行为的两种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题目所给的背景中,科学家们对狮子的行为的研究方法除了观察法外,还利用了实验法。因为科学家“制作了一只仿真的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然后观察之,事实上这实验法和观察法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实验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或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的,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

答案:C

例4、你到过蚂蚁的家吗?在这个温馨的家中,工蚁最忙碌,要挖洞筑巢,寻找食物,照顾蚁后、卵、幼虫,饲养介壳虫的幼虫,雄蚁惟一的工作就是和蚁后交配。一窝蚂蚁共有一个“大脑”,下列关于这句的分析,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一窝蚂蚁分工合作,组织严密,像是—个“大脑”控制的一样

B.一窝蚂蚁的不同个体之间能通过各种“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

C.一窝蚂蚁的不同个体的“脑”加起来相当于一个大脑

D.一窝蚂蚁中各种信息的传递像神经传递信息一样

解析:

  本题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解题背景,引出蚂蚁的社群生活,因此首先要明确这窝蚂蚁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明确分工,互助合作,像是由一个“大脑”协调控制的一样。这就离不开准确的信息传递。而充当“大脑”的是蚂蚁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大脑”控制。解答本题需要用动物行为、神经系统、激素等知识进行综合思维,切忌仅就字面符号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学习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大忌,要从本质上对某些现象、知识加以理解、分析。

答案:C

例5、动物和细菌、真菌一样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动物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解析:

  消费者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而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虽然它们都能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但它们仍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类题要紧扣概念,而不能因一些相似性而迷惑方向,被出题者牵着鼻子走,正中圈套。

答案:B

例6、用下列动物及其产品作中药材时,不能获得许可证的是( )

A.蜈蚣            B.虎骨

C.蟾蜍            D.鸡内金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人们在开发利用野生动物时要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这样才有利于动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从选项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此题可采用排除法,逐一分析进行排除、选择,只有虎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之列。鸡内金是鸡的肌胃里的一层角质膜,具有消食积,止遗尿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食积不化、小儿疳积、遗尿、遗精,又可用于胆结石、尿路结石等病症的治疗。排除法是解答生物选择题的一个基本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把握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要学会反向思维,进行排除。

答案:B

例7、宇航服为保证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血液能正常运输,受到了哪种动物的启示( )

A.萤火虫           B.长颈鹿

C.鲨鱼            D.蜘蛛

解析:

  长颈鹿血管周围的肌肉非常发达,能压缩血管,控制血流量;同时长颈鹿腿部及全身的皮肤和筋膜绷得很紧,利于下肢的血液向上回流。飞行服——“抗荷服”内充入一定量的气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宇航员血压正常;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气的密封装置中的,可以减少宇航员腿部的血压,利于血液向下肢输送。鲨鱼生活在海洋,海洋深处压力也很高,蜘蛛的血液输送也有独特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思维。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特别是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对各种媒体上的生物学知识要“敏感”。

答案:B

例8、(探究活动)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CO2、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CO2、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请根据你自己对上面这段文字的理解,画出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图解。

解析: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力。

答案:如图:

总结:

  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是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考查学生“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是各类考试的热点之一。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