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字词掌握
(1)把握字音
轻灵(líng) 娉婷(pīng) 鲜妍(yán)
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2、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的颂歌。
3、背景介绍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4、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5、整体感知
这首诗别具匠心地将诗人心中的“你”比喻成了“人间的四月天”,并充分展开想象,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间的四月天”的灿烂景象,形象地再现了“你”的生机勃勃、五彩斑斓、庄严纯净、轻柔灵秀,盛赞“你”“是爱,是暖,是希望”,表现了诗人对“你”的爱之深、情之切。
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1):总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赞美了“你”的轻灵、光艳。
第二部分(2-4):从不同角度具体展开对“你”的描画。
第三部分(5):收束全诗,突出主旨。
图示:
问题分析:
(1)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2)第二节,诗人运用“云烟”“黄昏”等意象来写“你”,有什么好处?
(3)第三节中的三个“你是”表现了“你”怎样的特点?
(4)理解第三节诗美的画面。
(5)找出第四节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
(6)如何理解诗中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句赏析:
(1)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2)是否可以将“细雨点洒在花前”换成“风雨零落了花瓣”?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主旨:
这首诗采用比喻手法,把“你”比作“四月天”,意象美丽,意境朦胧又温馨,表达了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和对儿子的希望,抒发出了诗人心中的爱、暖和希望。
6、写作特色
(1)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2)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3)第二人称,与“你”对话。
(4)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
(5)捕捉意象,动静结合。
(6)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7)语言优美。
拓展延伸:
(1)写法应用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以达到加强语势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如本诗的第五节就运用了排比的方法。请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抒情的话。
(2)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2、结合诗句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为什么把“你”比作四月天?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诗人将“你”比作“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