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 方胜芳
一、知识概述
反复运用烘托的手法来突出诸葛亮,是《三顾茅庐》一文的一大特色。此文重点是阅读,在阅读中逐渐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刘备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思想感情。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主动了解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作家与作品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撰有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今所传诸小说皆经后人增删,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遂平妖传》尚保留原作基本面貌外,其余已非原本面目。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课文分析
《三顾茅庐》是描写《三国演义》最重要人物诸葛亮出场的文字,是在全书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个片段。内容可分为“三顾”和“隆中对”两部分,重点在“隆中对”。
远在刘备跃马檀溪狼狈不堪时,无意中遇见隐士司马徽,向刘备透露“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但又不肯说出卧龙、凤雏的真实姓名,使刘备怀着满腹疑团回到新野。这是为三顾茅庐预先埋下的一条伏线。
“三顾”突出地表现了刘备为求安邦定国之策,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谦恭大度、竭诚礼贤的君主风度。“隆中对”是全书对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描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他通过对形势的精辟分析与准确判断,提出了争取荆、益二地,利用魏、吴矛盾,造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徐图中原,进而实现统一的方针。小说突出描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从而为他出山后的活动作了充分的铺垫。《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熔铸着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4、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刘备——
(1)诸葛亮最后之所以决定出山,是被什么所打动?
刘备的诚意。
(2)文章对三顾茅庐的哪些叙述和描写可以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当时诸葛亮刚27岁,而刘备已过40)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亲叩柴门”“滚鞍下马”“离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玄德拱立阶下”“玄德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等描写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景物描写、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性格。
可从张飞和关羽的态度及言行方面加以探究,尤其是张飞:“量一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今番不须哥哥再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这先生如此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等语句,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诚意与对诸葛亮的敬重。
(3)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你觉得刘备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来评价刘备。
虚怀若谷,抱负宏大,能够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得贤士,懂得赏识人才,可以说是一位伯乐贤君。
分析诸葛亮——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先生出山,诸葛亮此时在隆中与刘备有一番对话。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的?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不可图也。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地,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2)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3)文章还介绍了他的几位朋友,他的弟弟和岳父,还包括一位农夫,这几处可是闲笔?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前两顾茅庐皆遇到他的朋友,使读者与刘备一样感受起落的心理。通过对这几个人物的刻画及景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波折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使文章的情节跌宕起伏。
(4)通过阅读文章以及对细节的了解,评价诸葛亮。
深谋远虑、神机妙算、沉着果断、足智多谋、审时度势。
小结:
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更有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和景物的描摹,使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更鲜明。刘备更是心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恢复汉室,通过对张飞,关羽等人物,以及环境描写来烘托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虚怀若谷。
5、艺术特色
《三顾茅庐》在艺术创作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地以烘托陪衬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作者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又是变化多端,毫无单调重复的感觉。用来陪衬诸葛亮的人物中,有正衬,也有旁衬;有远衬,也有近衬;有明衬,也有暗衬。刘备及其左右之人,对徐庶是十分佩服的。在徐庶走马荐诸葛时,刘备问他,诸葛亮“比先生之才德如何”,徐庶诚恳地说:“以某比之,譬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又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绝代奇才”,此人“不可轻致”,必须“亲往求之”。在“三顾”开始之前,又通过司马徽再荐名士,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这些都是正面衬托。“三顾”过程中,作者安排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诸葛钧等一系列隐士,个个都是超逸不群,这些都是从侧面来衬托诸葛亮的高逸风度。张飞在“三顾”过程中的粗率、急躁,表面看来是用以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其实质也是为了陪衬诸葛亮。如果把“三顾”以前的全部情节都看作是对诸葛亮的远衬,那么“元直走马荐诸葛”和“司马徽再荐名士”两段情节,则是对诸葛亮的近衬。至于司马徽口中的凤雏,以及被司马徽贬为“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的孙乾、简雍等一些未出场人物则都是在对诸葛亮起着暗衬的作用。除通过这些人物本身之外,他们所吟咏的诗词,以及“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草堂对联等,也都是起着烘托的作用。正如毛宗岗所说:“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香;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俊妙。”这样,“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见《读三国志法》)。
其次,就是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三次往访的情节,极易写得重复、平淡;而作者却写得曲折生动,挥洒自如,饶有情趣,十分引人入胜。“一顾”扑了个空,在回归路上,刘备把“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的崔州平错认为诸葛亮,而此人认为,刘备去求助诸葛亮是“徒费心力”,给满腔热诚、渴求贤士的刘备泼了一次冷水。“二顾”在去隆中路上的酒店里,遇到了“白面长须”的石广元和“清奇古貌”的孟公威,二人仪态不凡,高谈阔论,刘备又错认为其中必有一人是诸葛亮,结果全不是。而且这二人连崔州平那样“徒费心力”的话都不肯说,只说“不省治国安邦之事”,再次给刘备泼冷水。接着又先后把“拥炉抱膝而歌”的诸葛亮弟弟诸葛钧和骑驴踏雪而来的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错认为诸葛亮。每次误认的情景又有无穷的变化,使得故事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到“三顾”时,仍余波未息,让诸葛亮高卧堂上,刘备侍立阶下,使刘备经受一次最后的考验,整个“三顾”过程,作者故布疑团,叠设迷阵,用来突出诸葛亮,最后才让诸葛亮从层层迷雾中走了出来。用“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重要人物超拔不凡的肖像。也正因为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反复衬托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之后,“隆中对”的一番精辟谈话,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三国演义》本是一部以描写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而《三顾茅庐》这个片段却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作者所描写的卧龙冈的环境是高冈流水,疏林茅庐,苍松翠竹,四时野花。清静异常,情趣幽雅。冬日的山冈则是“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无论是山畔荷锄田间的农夫及其所唱的山歌,还是骑驴踏雪而来的老者,拥炉抱膝长吟的少年,到处都表现出一派淡雅、静谧的气氛。这些,也都起到了更好地渲染、烘托诸葛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