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金婵
资料助读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掌握字词
带挈 醺 腆 啐 星宿 拙病 绾 桑梓
锭子 攥 讳 不省人事
课文分析
生活境况 社会地位 处世态度
中举前 家境贫寒 地位卑微 卑怯畏缩
穷困潦倒 受人歧视、辱骂 唯唯连声
中举后 邻人奔走效劳 送礼 “范老爷” 对张乡绅阿谀逢迎
胡屠户送肉送钱 “文曲星”“贤婿老爷” 称胡屠户为“老爹”
张乡绅送钱赠房 拜会,称兄联谊 势利、虚伪
人物形象
范进:利欲熏心、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儒生形象。
胡屠户:庸俗自私、爱富嫌贫、嗜钱如命、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众乡邻:爱富嫌贫,趋炎附势。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其典型意义
1、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①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②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③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④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2、中举对范进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他为什么会发疯呢?
范进20岁起到54岁才中了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辱骂已成家常,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他又相信命运,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时时盼望中举的那一天。中举了,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的一切欲望和自尊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无法承受,故喜极而疯。
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范进喜极而疯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更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腐蚀毒害。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独特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一个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儒生形象。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却使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鄙、可怜、可悲。
4、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上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昏厥疯跑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问题探讨
分析众生相,了解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典型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性格、遭遇等个人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课文具体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的生活环境,从岳丈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中不难看出范进这个畸形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小结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的人冷漠无情。这表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不良风气。
赏析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直接写实(白描)等。讽刺有不同的程度,较低层次是诙谐的笑,较高层次是像火一样辛辣的讽刺。
1、对比手法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2、夸张手法
借夸张的细节描写,漫画式的笔法显示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畏惧、巴结之情。
3、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具讽刺性。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4、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