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金婵
资料助读
1、施耐庵(1296~约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2、《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本书结构严谨,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3、杨志介绍
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沦落东京,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受重用,派他押送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后,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生辰”,即生日;“纲”,即旧时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情节结构图:
智取生辰纲的精巧构思:
人物形象:
杨志:
精明、谨慎、多智、蛮横
八条好汉: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作战
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晁盖、吴用等八人智取北京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所送寿礼十贯金银财宝的经过,反映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歌颂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课文是如何体现“智”的?
1、晁盖、吴用等的“智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个人”一句中的“影”字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句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惟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 (1)、(2)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实施软取计划。①乔装歇凉黄泥冈贩枣客,麻痹杨志—行。②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迷惑杨志一行。③在另—桶舀酒,一人抢吃一瓢,另一人再来舀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④白胜赌气不卖,贩枣人“好心”调解。提酒与众军汉吃,引诱杨志一行。以上计划,皆吴用精心设计。精明如杨志,亦不能不入其彀中。
2、杨志的“智送”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最后失败的关键是什么?
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深入探究
1、怎样看待文章最后一段补叙的作用?
结尾一段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和投药的过程,重点交代那半瓢酒的奥秘,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运用补叙的手法,既收束全篇,点明了题意,又公开了七人买酒的谜底,揭示了主题,同时使行文错综多变,纵横开合,避免了平铺直叙,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2、文章题为“智取生辰纲”,而文章是从杨志的角度采叙述故事的,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写法的?
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未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士、老都管、虞候的矛盾,读者的目光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杨志千方百计提防被别人暗算,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但吴用的妙计也在按计划实施。最后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倒在地,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走,读者还未明白到底在哪一步下了蒙汗药。直至文末才补叙出其中的原因。
这样一边写杨志如何保护和防范,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
这个故事如果换一种写法,把晁盖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写出来,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故事就平淡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