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字号: 默认

主讲 黄梅

一、知识概述

  《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谈治学方法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学习本文先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二要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三要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一1980),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吴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顾颉刚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曾编写《古史辨》《辨伪丛刊》《崔东壁遗书》。解放后编写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出版的著作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等。

  顾颉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这篇文章基本上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立论的,选材也多为“历史”内容,这一点对学习本篇文章非常重要。

2、主题

  本文论述了做学问“须疑”与“会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3、思路和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至5):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写作借鉴

  (1)先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三、难点知识剖析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研读标题

  这是一个论题式标题,不是论点式标题,也就是说标题中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怀疑与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一个并列短话作为题目呢?换成“必须要具有怀疑精神”或“学问要从怀疑中来”的题目行吗?

  作者论述的论点,是由分论点来支撑的,用一句话很难概括出其内容和范围。“怀疑”对“学问”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这也是需要证明的,不能妄下断定。由题目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使读者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吸引力。

3、研读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的?

  通常情况下,论点是由作者直接明确地提出来的,但本文作者并没有把论点“治学必须先有怀疑精神”提出来,而是引用了两位古代学者的话,很特别。

  让古人代为立论,有说服力,并且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论点显得很有气势。更重要的是作者不直接道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仔细深入地去进行思考,产生和作者等距离的认同感。从表达上看,两句名言本身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

4、本文的举例论证

  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熹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

  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5、本文的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第一处: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第二处: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第三处: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四处: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