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 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 甲像乙 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词语
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等词语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物: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a、句子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凸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二)准确区分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较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列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如: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如: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词句。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1、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的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答案:D
2、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B.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D
3、班级开展“青春畅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青春的赞语”。青春充满活力,青春充满希望。面对美好的青春,请你写几句话予以赞美。(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
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是一个书架,是智慧。
4、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
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那建于唐代的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寺开元寺和东西双塔,那我国古代桥梁中长度首屈一指的安平桥以及我国最早的梁式跨海长桥洛阳桥,那九日山上东西两面的摩崖祈风石刻,那清源山下的巨大的老君石像,以及南天寺的大石佛……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指出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品味其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①在内容上,具体说明“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②句式整齐,表意简洁,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加突出泉州历史的悠久、人文景观的丰富。
5、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B.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比喻)
C.绿云接天,彩练当空。(排比)
D.他瘦得要被风吹倒了。(夸张)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