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我”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重点知识介绍

(一)、藤野先生(作者:鲁迅)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似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的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贤妻良母,16岁那年因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大她28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婚后相夫教子,倒也享受到了几年天伦之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她23岁时,便青年丧夫,不幸成了寡妇,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亲人们相继死去,于是便将全副希望寄托在惟一的儿子胡适身上,含辛茹苦熬过了漫长而痛苦的23年。胡适在中年(40年)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怀念敬爱的母亲写下此文。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全文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大体是如下图所示。

三、难点知识归纳

(一)、藤野先生(作者:鲁迅)

1、本文是一篇回忆恩师藤野先生的散文,开头内容是否与主题无关?

  开头写对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失望,表面上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实际是交待离开东京,往仙台的缘由,是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叙事线索的,也暗合作者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

2、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身在异国他乡的鲁迅,必然感触良多。至于“水户”,则是明末遗臣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不肯为清政府效劳,东渡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最终老死异国。鲁迅对他很敬仰,这也是鲁迅先生强烈反对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4、为什么要写匿名信事件与电影风波?

  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国民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使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深深地感到,要救国,首先要救治国民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所以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5、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6、鲁迅先生的文章历来有“投枪、匕首”之誉,请你分析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7、古人论文说:“惟造平淡难”。本文没有惊人的题材,没有离奇的故事,也没有俏丽的语言,却开掘了深刻的主题。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刻画人物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选取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

  (2)为“我”改正解剖图。表现先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3)关心解剖实验。表现先生“为中国”的正直。

  (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先生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总之,鲁迅和藤野师生之间产生友谊,是因为藤野没有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的关心、帮助。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8、文章结尾有什么含义?

  最后从三个方面写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一是装订、收藏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以示永不忘记先生的教诲和希望;二是将先生的照片悬挂在寓所随时可见的墙上,能够时时见到先生;三是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以凝练的笔墨写出了“我”看到照片——汲取力量——继续战斗的全过程。“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良心发现”是指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陈西滢之流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二)、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他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到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妙处所在。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是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5、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