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字词掌握
(1)通假释义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2)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毛浅棕色,腹部毛色渐浅,尾毛长而多)
3)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游于濠梁之上”应为“于濠梁之上游”)
2、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漆园吏。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因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一个难得的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3、文题及背景
文题: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还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易于接受其观点。《庄子》散文的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标题点明本文是从《庄子》中选出的二则。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逍遥”指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约束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北冥有鱼》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北冥”即北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意思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文章由游玩引出辩论。题目是编者加的。
背景: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进行的,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差距,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
4、整体感知
《北冥有鱼》:
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鹏鸟体型庞大,飞往南溟,离不开风的吹送。是“有所待”;第二层:写雾气尘埃也要凭借风之力才能运动,也是“有所待”;第三层:写人与鹏鸟对自然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笔下的“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鹏的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等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图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本文通过写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表现了两个人可以相互游玩、无拘无束的朋友关系。以及庄子与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的思想。
图示:
问题分析: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主旨:
《北冥有鱼》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5、写作特色
《北冥有鱼》: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拓展:
(1)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二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请你也学习课文,写一段机智辩论的话。
三、难点知识剖析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