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默认 大 中 小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朗读课文,体会一滴水的奇幻旅行。
2、体会作者写景角度的妙处,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
3、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字词掌握
1)字音字形
擦拭(shì) 轻盈(yíng) 喧哗(xuān)
喉咙(hóu) 驿道(yì) 草甸(diàn)
矗立(chù) 目眩神迷(xuàn) 闸口(zhá)
犹豫(yù) 徘徊(páihuái) 蘸(zhàn)
2)词语释义
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矗立:高耸地立着。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比喻犹疑不决。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
照壁:在大门内或外对着大门用于遮蔽、装饰的墙壁,也叫“照墙”“影壁”等。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硕大:非常大;巨大。
喧腾:喧闹沸腾。
2、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他的作品往往有特殊的藏文化气息,文字干净、隽永、富有诗意。
3、文题及背景解读
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让读者产生联想:一滴水是如何经过丽江的呢?这一题目,新颖别致,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作者曾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丽江简介: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4、整体感知
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 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2段),点明“我”的身份——一滴水。
第二部分:(第3--8段),写“我”从玉龙雪山到古城之前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9--14段),写“我”流经古城时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第15、16段),写“我”流出古城,奔向大海。
图示:
具体分析:
1)文中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哪些变化?
2)这一滴水到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是怎样介绍四方街的?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6)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要让自己化作一滴水去经过(游览)丽江?
主旨:
本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的特点,展现了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画,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无限热爱之情。
5、写作特色
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
3)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4)风趣幽默,富有灵性。
拓展延伸:
1)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水滴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2)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城里的街道、房屋、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丽江悠久的四方街,宫殿式的木府,依山势水流而设的丽江街道,缓缓转动的水车,数量大、形式多的小桥,构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丽江建筑画。请你也描写一处富有地域特色的家乡景物,200字左右。
三、难点知识剖析
1、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2、作者笔下的丽江,就如一幅风景画,美在多彩。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