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字号: 默认

主讲  方胜芳

一、知识概述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这也是一篇生动优美的写景散文,借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歌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学习本文,要注意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的过程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认识作者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2、积累词语

弥漫(mí màn)          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  推推搡搡(tuītuīsǎng sǎng

驰骋(chí chěng)        漩涡(xuán wō)         寒噤(hán jìn)       雾霭(wù ǎi

汩汩如泉(gǔ gǔ rú quán)   潺潺成溪(chán chán chéng xī

前呼后拥(qián hū hòu yōng)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3、课文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精神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

  文章的结构思路:文章围绕壶口瀑布的水来写,层次很清晰。

  第一部分(1):交代两次到过壶口看瀑布。

  第二部分(2—4):写作者两次去看壶口瀑布,正面直接写水。

  第三部分(5):写脚下的石,侧面烘托出水的力量。

  第四部分(6):总结全文,悟出其精神所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壶口瀑布》的作者两次写去壶口看瀑布,有何异同?

  相同点:作者两次去壶口看瀑布,每一次都是那么惊险。都被壶口瀑布的雄浑气势所震撼。

  不同点:

  时间:第一次是在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视听感受:

  第一次——涛声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雾气 弥漫(扑面而来);河水 正沸着;瀑布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 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除了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第二次——描写龙槽细致入微,水流势如千军万马;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雄浑猛烈中又多了些温柔,像水雾中的美丽彩虹,像河水在壶口处的形态:有的汩汩如泉、有的潺潺成溪、有的哀哀打漩、有的如丝如缕……所以作者说它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好像作者描绘的一幅立体画。

  个人感悟:第一次感到害怕、危险。第二次既被壶口瀑布的雄浑气势折服,又从中体会到黄河如歌如画的柔美的特点,即“刚柔相济”。

  详略安排: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

  内容侧重:第一次重点描写了作者的心理过程;第二次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壶口看见的景物。

(二)《壶口瀑布》中:“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想想:造物者要浓缩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既是一个水的世界,又似乎是一个人的世界。我们人也是各种各样的,面对困难,面对挑战,也有各种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三)脚下的石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脚下的石?

  脚下的石或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或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或被切出一道深沟。

  脚下的石本来坚硬如铁,却被柔和的水寸寸地剁去,作者细致地写石头被水冲刷后的形状,意在侧面突出黄河水的性格。黄河水的“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突出了她宽厚、坚韧、敢于拼搏的形象特点。

(四)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不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更是借物喻人,抒情显志。第六段写黄河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意在告诫人们应当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被现实的环境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也会如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一样遇到各种挫折,但只有经历了这些磨砺,才能在痛苦中蓄积力量,在挫折中积累经验,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经历人生中的壶口,让生命大放异彩。

  另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本文极力赞颂黄河博大宽厚,刚柔相济等特点,也写出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赞美。黄河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激励着炎黄子孙不断拼搏,勇往直前。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一是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五、迁移拓展

你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的联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