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字号: 默认

主讲:黄春燕

   

一、知识概述

1、明确说明对象,厘清文章思路。(重点)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字词掌握

(1)字音字形

(yù)    迹(zōng)

(wā)    海石烂(kū)

(shí)    入(shèn)

(zhou)   浑浊 (hún zhuó)

(lù)    沟(hè)

结(jiāo)   粗(cāo)

琥珀 (hǔ pò)  牛(xī)

裂(jūn)    形文字(xiē)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语释义

  低洼:比四周低的(地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经受:承受;禁受。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

  砂轮:磨刀具和零件或切割金属和石材用的工具,用磨料和胶结物质混合后,在高温下烧结制成,多为轮状或片状。

  磨损: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2、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这里的“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3、作者简介

 

  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发表讲述太阳黑子的文章,被定为“影射攻击党”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复名誉。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现侨居于加拿大之弗利德里克顿(Fredericton)。自行开辟网上新天地——“五柳村”网站,可谓“老骥未伏枥,壮心犹不已”!

4、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

5、整体感知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作者在文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过渡句及其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梳理思路: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从而造福人类。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第六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流程图)

  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阅读最后一段)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主题归纳:

  本文运用了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通过介绍岩石的风化和形成、岩石形成后的变化以及我们从岩石上如何看出地壳的活动,告诉我们:时间也会留下脚印,读懂这些记录,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宝库,造福人类。

语句赏析: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4)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5)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6、写作特色

  (1)语言准确、严密。

  (2)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强。

  (3)按照逻辑顺序,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4)说明方法的使用。

 

拓展练习:

  (1)文中大量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一段文字。

  (2)请你也仿照本文,说明一种物体,多多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文章生动、贴切。

 

三、难点知识剖析

  1、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3、“时间的脚印”是怎样留下的?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